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國民健康意識的提升,食育這一融合飲食科學、文化傳承與健康生活的教育活動,正逐步受到重視。近日,由食育網聯合四川省食育教育科普基地、四川旅游學院烹飪與食品科學工程學院及全國農產食品產教融合共同體共同主辦的2025(第四屆)食育發展大會在四川成都舉辦。與會專家指出,食育不是教育的“邊角料”,從長遠看,雖絕非一番坦途,但其在我國發展前景光明,未來需要加強政策與財政支持、完善專業隊伍建設以及健全行業間的高效交流機制。
1.從意識到行動,校園食育效果突出
不少人發現,近年來身邊的“小胖子”“小眼鏡”越來越多了。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兒童營養不良率較20世紀80年代已明顯下降,但兒童中超重、肥胖比例卻大幅增加,近視、慢性病低齡化等問題也愈加突出。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紀委書記徐嬌指出,這些問題背后是兒童各類食物攝入不均衡,也是家庭乃至社會健康意識薄弱的表現。開展食育,是改善兒童飲食行為、營養狀況和健康素養的有效手段。
“食育是一種圍繞‘飲食’展開的教育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兒童養成健康的飲食行為和生活方式、提高兒童青少年健康素養,還能帶動家庭,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全民健康奠定堅實基礎。”徐嬌表示,發展校園食育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家庭、學校、醫療衛生機構、政府需加強防控和管理,讓兒童在食育的迭代中成為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食育是改善營養健康狀況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研究員張妍表示,應通過傳播、教育、干預等食育方法,改變兒童個體的飲食行為,從而改善其營養與健康狀況。
成都營養食育健康科技研究院作為一家專業開展兒童營養、食育研究與交流的公共智庫,截至今年2月,累計服務學校超1000所。該研究院食育項目負責人王婷表示,團隊發現,在校園開展膳食營養工作,可以滿足學生的營養需求,幫助其養成受益終生的飲食行為習慣,預防與膳食相關的營養性疾病的發生,促進其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目前,我國校園食育實踐正加速向沉浸式、場景化方向升級,將田地“搬進”校園,讓食材“走進”課堂。湖南湘江新區長沙高新區金橋小學黨支部副書記彭波介紹,該校建立了校園食育工坊、農產品種植基地等特色空間,并突破校園圍墻,聯動家庭、社區資源,將食育延伸至生活場景,構建起“校內+校外”聯動的食育實踐網絡。課程實施后,學生營養知識掌握率從35%增至86%,午餐浪費率降低50%,98%的家長反饋孩子帶動了全家健康飲食,認可食育課程的益處。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張村鎮中心幼兒園園長王笑梅介紹,通過設計“酸甜可口的水果”“蔬菜王國”健康教育活動,打造節氣農耕、膳食搭配設計、傳統美食制作等營養健康主題文化角,幫助幼兒提升了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近年來,幼兒園幼兒肥胖率、消瘦率同比下降10%,94%的幼兒身高、體重等生長發育指標處于正常范圍。
作為國家營養健康學校,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實驗小學打造了智能化食堂,通過AI膳食管家研發個性化專屬“食譜”,并通過四季養生湯品、健康營養奶茶等將食育融入學生日常生活;河南信陽新縣擁有10余年校園食育開展經驗,在當地不少學校,食育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更滲透到了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勞動教育基地中沉浸式體驗從選種、播種到養護的每一個環節,培養其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勞動的尊重;北京市永定門幼兒園將中醫藥文化與食育深度融合;湖南長沙高新區金橋小學開設校園農場實踐、烹飪工坊、食育讀本等課程;成都市第十二幼兒園東區通過食養助力兒童視力防控……從教會孩子吃什么、怎么吃得健康到把吃融入美育、延伸到勞育、拓展到綜合實踐等方面,如今校園食育的多元探索已悄然鋪開。
2.從娃娃到“銀發”,向全生命周期拓展
“食育對象不能僅限于娃娃,應該包含全生命周期。每個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怎么能吃得好、怎么學會吃得好,也是每個人自己的責任。”徐嬌坦言,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我國居民飲食健康意識正逐步提升,但居民健康素養沒有同步跟上。
健康素養指的是個人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并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作出正確判斷,以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由2013年的9.48%提高至2022年的27.78%。“雖然呈現出遞增的態勢,但整體來看,我國居民健康素養不容樂觀。”四川旅游學院烹飪與食品科學工程學院教授、四川省食育教育科普基地負責人辛松林解釋,比如,公眾對“攝入優質蛋白”有明確認知,但對如何攝入和攝入量多少存在困惑。根據《2025年國民蛋白質攝入現狀調查報告》,超七成國人不太懂科學補充蛋白質,45%的成年居民面臨蛋白質攝入不足的風險,特別是老年居民和農村居民。此外,近六成的減重人士在減重期間蛋白質攝入量大幅下降,跟不上身體需求;55.71%的家長反映孩子蛋白質攝入種類單一;近九成的老年人因消化能力衰退、吃得不多而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
“食育是高質量生存的教育,只有公眾健康素養水平提高了,行動才會真正改變。”徐嬌建議,構建全民食育生態體系,在政策方面,建立跨部門食育協作機制;在產業升級方面,發展功能性食品、有機農業、食育文旅;在技術創新方面,開發適合不同年齡階段需求的國家級食育平臺,沉浸式學習飲食文化。
四川省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安全所副研究員顏玲建議通過不同場景的活動開發與設計來開展食育。例如,在家庭場景,可以通過安排制作健康沙拉、水果拼盤等健康飲食主題家庭活動,增加飲食樂趣,提高家庭成員參與度;在社區場景,組織如健康飲食講座、食品制作比賽等食育活動,邀請營養專家為居民講解營養知識,提供飲食建議,提高社區居民健康意識,改善飲食習慣,預防慢性病。
為了提升公眾的健康素養,河南省發布了省級《河南省中小學幼兒園食育指南》,為當地食育教育的實施提供系統化操作框架;廣東深圳在標準建設上發力,推出了全國首個《食育示范學校建設規范》;江蘇省和上海市分別出臺膳食營養指南及含糖飲料健康提示標識,進一步強化飲食安全與營養知識的普及。此外,多地也搭建了實踐活動體系,涵蓋會議研討、師資培訓、知識競賽、主題宣傳等多個方面,重點聚焦公眾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認知的提升。
張妍表示,食育推廣的核心在于形成廣泛傳播與深遠影響。她建議,打造科學專業標準化課件,構建系統知識體系;暢通“線上—線下”“校園—家庭”“勞育—美育”等渠道多樣化以及集合圖文、食品、宣講、競賽等呈現多樣化的教育路徑,推動食育常態化落地。
3.推動融合發展,“食育+”蘊含無限可能
在現代經濟中,產業融合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食育內涵豐富,近幾年也呈現出與食品、教育、健康、農業、文化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的態勢。
食品伙伴網副總經理楊雪表示,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力量,在食育領域有著巨大的潛力。企業將食育理念融入自身經營和發展中,不僅可以履行社會責任,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文化自信,還可以與政府、學校、家庭等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和合作,增加消費者黏性。
自2017年至今,內蒙古西貝餐飲集團有限公司已成功舉辦超過14.8萬場食育活動,以“食育+食娛”為核心的親子互動內容以及將飲食教育和娛樂體驗結合的方式,吸引近150萬組家庭參與。該公司食育研究院負責人鄭健表示:“以食物為載體,塑造兒童對食物系統的整體認知,不僅能培養孩子養成健康飲食觀念和從小懂得珍惜糧食、尊重自然的可持續理念,而且有助于培養兒童成長為具有健康意識、環境責任、文化傳承能力的社會公民。”
深圳市深博教育文化有限公司CEO呂盈介紹,公司始終致力于探索一條將食育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的道路。在線上搭建涵蓋食育課程展示、互動社區、專家咨詢等板塊的網站,在線下開設食育體驗中心,設置食育課堂、烹飪工作室、食品展示區、親子互動區等功能區域,服務對象涵蓋學校、傳統孕嬰店、教培機構以及眾多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
楊雪表示,食育與不同產業融合是一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加強食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動食品及其他產業的健康發展,提高公眾的健康意識和生活質量,同時也為相關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和動力。未來,隨著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我國食育事業將逐步形成“政府引導、有法可依、社會動員、廣泛參與、兒童優先、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為提升國民健康素養和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堅實基礎。
據悉,自2022年首屆食育發展大會舉辦以來,該活動已連續舉辦4屆,在理念傳播、實踐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形成顯著推動效應。通過縱向對比歷屆會議成果可見:公眾對食育理念的認知持續深化,食育實踐方式逐步多元化。大會也通過搭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對話機制,持續為促進食育在我國的發展提供重要價值。
1.從意識到行動,校園食育效果突出
不少人發現,近年來身邊的“小胖子”“小眼鏡”越來越多了。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兒童營養不良率較20世紀80年代已明顯下降,但兒童中超重、肥胖比例卻大幅增加,近視、慢性病低齡化等問題也愈加突出。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紀委書記徐嬌指出,這些問題背后是兒童各類食物攝入不均衡,也是家庭乃至社會健康意識薄弱的表現。開展食育,是改善兒童飲食行為、營養狀況和健康素養的有效手段。
“食育是一種圍繞‘飲食’展開的教育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兒童養成健康的飲食行為和生活方式、提高兒童青少年健康素養,還能帶動家庭,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全民健康奠定堅實基礎。”徐嬌表示,發展校園食育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家庭、學校、醫療衛生機構、政府需加強防控和管理,讓兒童在食育的迭代中成為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食育是改善營養健康狀況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研究員張妍表示,應通過傳播、教育、干預等食育方法,改變兒童個體的飲食行為,從而改善其營養與健康狀況。
成都營養食育健康科技研究院作為一家專業開展兒童營養、食育研究與交流的公共智庫,截至今年2月,累計服務學校超1000所。該研究院食育項目負責人王婷表示,團隊發現,在校園開展膳食營養工作,可以滿足學生的營養需求,幫助其養成受益終生的飲食行為習慣,預防與膳食相關的營養性疾病的發生,促進其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目前,我國校園食育實踐正加速向沉浸式、場景化方向升級,將田地“搬進”校園,讓食材“走進”課堂。湖南湘江新區長沙高新區金橋小學黨支部副書記彭波介紹,該校建立了校園食育工坊、農產品種植基地等特色空間,并突破校園圍墻,聯動家庭、社區資源,將食育延伸至生活場景,構建起“校內+校外”聯動的食育實踐網絡。課程實施后,學生營養知識掌握率從35%增至86%,午餐浪費率降低50%,98%的家長反饋孩子帶動了全家健康飲食,認可食育課程的益處。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張村鎮中心幼兒園園長王笑梅介紹,通過設計“酸甜可口的水果”“蔬菜王國”健康教育活動,打造節氣農耕、膳食搭配設計、傳統美食制作等營養健康主題文化角,幫助幼兒提升了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近年來,幼兒園幼兒肥胖率、消瘦率同比下降10%,94%的幼兒身高、體重等生長發育指標處于正常范圍。
作為國家營養健康學校,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實驗小學打造了智能化食堂,通過AI膳食管家研發個性化專屬“食譜”,并通過四季養生湯品、健康營養奶茶等將食育融入學生日常生活;河南信陽新縣擁有10余年校園食育開展經驗,在當地不少學校,食育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更滲透到了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勞動教育基地中沉浸式體驗從選種、播種到養護的每一個環節,培養其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勞動的尊重;北京市永定門幼兒園將中醫藥文化與食育深度融合;湖南長沙高新區金橋小學開設校園農場實踐、烹飪工坊、食育讀本等課程;成都市第十二幼兒園東區通過食養助力兒童視力防控……從教會孩子吃什么、怎么吃得健康到把吃融入美育、延伸到勞育、拓展到綜合實踐等方面,如今校園食育的多元探索已悄然鋪開。
2.從娃娃到“銀發”,向全生命周期拓展
“食育對象不能僅限于娃娃,應該包含全生命周期。每個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怎么能吃得好、怎么學會吃得好,也是每個人自己的責任。”徐嬌坦言,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我國居民飲食健康意識正逐步提升,但居民健康素養沒有同步跟上。
健康素養指的是個人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并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作出正確判斷,以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由2013年的9.48%提高至2022年的27.78%。“雖然呈現出遞增的態勢,但整體來看,我國居民健康素養不容樂觀。”四川旅游學院烹飪與食品科學工程學院教授、四川省食育教育科普基地負責人辛松林解釋,比如,公眾對“攝入優質蛋白”有明確認知,但對如何攝入和攝入量多少存在困惑。根據《2025年國民蛋白質攝入現狀調查報告》,超七成國人不太懂科學補充蛋白質,45%的成年居民面臨蛋白質攝入不足的風險,特別是老年居民和農村居民。此外,近六成的減重人士在減重期間蛋白質攝入量大幅下降,跟不上身體需求;55.71%的家長反映孩子蛋白質攝入種類單一;近九成的老年人因消化能力衰退、吃得不多而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
“食育是高質量生存的教育,只有公眾健康素養水平提高了,行動才會真正改變。”徐嬌建議,構建全民食育生態體系,在政策方面,建立跨部門食育協作機制;在產業升級方面,發展功能性食品、有機農業、食育文旅;在技術創新方面,開發適合不同年齡階段需求的國家級食育平臺,沉浸式學習飲食文化。
四川省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安全所副研究員顏玲建議通過不同場景的活動開發與設計來開展食育。例如,在家庭場景,可以通過安排制作健康沙拉、水果拼盤等健康飲食主題家庭活動,增加飲食樂趣,提高家庭成員參與度;在社區場景,組織如健康飲食講座、食品制作比賽等食育活動,邀請營養專家為居民講解營養知識,提供飲食建議,提高社區居民健康意識,改善飲食習慣,預防慢性病。
為了提升公眾的健康素養,河南省發布了省級《河南省中小學幼兒園食育指南》,為當地食育教育的實施提供系統化操作框架;廣東深圳在標準建設上發力,推出了全國首個《食育示范學校建設規范》;江蘇省和上海市分別出臺膳食營養指南及含糖飲料健康提示標識,進一步強化飲食安全與營養知識的普及。此外,多地也搭建了實踐活動體系,涵蓋會議研討、師資培訓、知識競賽、主題宣傳等多個方面,重點聚焦公眾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認知的提升。
張妍表示,食育推廣的核心在于形成廣泛傳播與深遠影響。她建議,打造科學專業標準化課件,構建系統知識體系;暢通“線上—線下”“校園—家庭”“勞育—美育”等渠道多樣化以及集合圖文、食品、宣講、競賽等呈現多樣化的教育路徑,推動食育常態化落地。
3.推動融合發展,“食育+”蘊含無限可能
在現代經濟中,產業融合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食育內涵豐富,近幾年也呈現出與食品、教育、健康、農業、文化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的態勢。
食品伙伴網副總經理楊雪表示,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力量,在食育領域有著巨大的潛力。企業將食育理念融入自身經營和發展中,不僅可以履行社會責任,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文化自信,還可以與政府、學校、家庭等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和合作,增加消費者黏性。
自2017年至今,內蒙古西貝餐飲集團有限公司已成功舉辦超過14.8萬場食育活動,以“食育+食娛”為核心的親子互動內容以及將飲食教育和娛樂體驗結合的方式,吸引近150萬組家庭參與。該公司食育研究院負責人鄭健表示:“以食物為載體,塑造兒童對食物系統的整體認知,不僅能培養孩子養成健康飲食觀念和從小懂得珍惜糧食、尊重自然的可持續理念,而且有助于培養兒童成長為具有健康意識、環境責任、文化傳承能力的社會公民。”
深圳市深博教育文化有限公司CEO呂盈介紹,公司始終致力于探索一條將食育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的道路。在線上搭建涵蓋食育課程展示、互動社區、專家咨詢等板塊的網站,在線下開設食育體驗中心,設置食育課堂、烹飪工作室、食品展示區、親子互動區等功能區域,服務對象涵蓋學校、傳統孕嬰店、教培機構以及眾多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
楊雪表示,食育與不同產業融合是一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加強食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動食品及其他產業的健康發展,提高公眾的健康意識和生活質量,同時也為相關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和動力。未來,隨著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我國食育事業將逐步形成“政府引導、有法可依、社會動員、廣泛參與、兒童優先、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為提升國民健康素養和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堅實基礎。
據悉,自2022年首屆食育發展大會舉辦以來,該活動已連續舉辦4屆,在理念傳播、實踐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形成顯著推動效應。通過縱向對比歷屆會議成果可見:公眾對食育理念的認知持續深化,食育實踐方式逐步多元化。大會也通過搭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對話機制,持續為促進食育在我國的發展提供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