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教育評價改革典型案例評選結果出爐!經嚴格評審,48個具有示范價值的典型案例脫穎而出。其中,江門市第十一中學、江門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江門市開平市教師發展中心、江門市新會實驗小學案例上榜,入選《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第四批典型案例匯編(基礎教育篇)》。
近期,“江門教育”將對4個優秀案例進行展示,為各地各校提供學習借鑒的經驗做法。
江門市新會實驗小學:構建勞動教育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勞動素養提升
江門市新會實驗小學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挖掘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勞動教育資源和力量,牢牢把握“六結合”式評價方向,形成了“遞進式多維評價內容、覆蓋式多樣評價方法、階梯式多元評價主體”的勞動評價體系,高標準推進勞動教育,把勞動教育融入學生的成長。
一、主要做法
(一)“六結合”式勞動教育評價
1.知識技能與勞動價值觀相結合。將勞動精神融入學科教學,注重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基本勞動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領悟勞動的意義價值,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有很多闡釋勤勞、節儉、艱苦奮斗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內容,我們以此加強對學生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等方面的教育。如結合一年級的道法課程《我們愛整潔》《讓我自己來整理》,開展書包整理活動;講授《干點家務活》《少讓父母為我操心》《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我們開展“家居清潔好能手”的家務展示活動;講授二年級《裝扮我們的教室》一課,我們結合班級文化建設,動員學生參與到教室的布置中去;《試種一粒籽》一課開講后,我們開展“花草種植齊體驗”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體驗勞動價值。除勞動教育的顯性成果外,關注那些精神涵養性質的隱性收獲,特別是價值觀及品行上的收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在新學期第一課,我們邀請了新會區人民醫院醫生、廣東省勞動模范鐘景良進校園,為學生做講座。孩子們與勞模面對面,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勞動的魅力,在心底里埋下了“努力勞動,報效祖國”的志向。
2.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顯性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的評價實際上并不是勞動教育評價的重點。在學校、家庭、社會的勞動實踐中,我們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并及時給予肯定與表揚,頒發嘉許狀,這種定性評價將更好地激勵學生走出勞動第一步,體會勞動的樂趣。而在學校舉行的常規勞動實踐中,我們細化評價標準,營造積極追趕的良好氛圍,以定量方式激發學生勞動的熱情。從學段上來說,低年級多采用定性評價,到四五年級逐漸過渡到定量評價為主,體現評價的遞進式。
3.教師評價與其他評價相結合。勞動教育評價結合量化評價的方式,采用個人、同伴、家庭、學校、社區等多主體對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品質等勞動素養發展狀況進行評定,更全面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提高。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參加不同勞動項目,我們在低年級以“自評、教師評”為主,隨著年級遞增,評價主體逐漸增加“同伴評、家長評、社區評”,體現評價的針對性。
4.實踐活動評價與學生、家長評價相結合。
(1)建立勞動實踐基地,開展植綠護綠評價。開辟“紅領巾勞動實踐基地”,每個年級的護綠小組成員在輔導員的帶領下,走進各自的責任田,收獲已種的蔬菜瓜果,并重新種植時令的蔬菜,還對責任田進行拔草、施肥、澆水等勞動,每月我們根據蔬菜瓜果的長勢、綠植規劃是否美觀、有特色、是否有雜草等進行評價,納入優秀中隊評比。他們親自實踐,從中體驗勞有所得,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與幸福感,真正領悟到“我勞動,我快樂”。
(2)借助家庭資源,開展居家生活勞動實踐評價。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勞動技能習得規律,為各學段設置了不同的主題,通過學科融合、信息技術助力,將居家勞動打造成一個融合多學科的勞動教育體系。把學習力行經典與學生的居家生活進行鏈接,把經典中的要求,細化為學生居家生活、勞動養成的力行點,設計成校本教材《生活力行本》,讓學生對照細則勞動力行,由學生自評和家長進行等級評價。低年級開展“家務體驗勞動”主題課程。中年級開展“廚藝實踐勞動”主題課程。高年級開展“園林園藝勞動”主題課程。
(3)整合社會資源,構建家校社協同的勞動教育格局。通過家委會組織學生到政府部門、社區等進行職業體驗,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學生未來的人生規劃播下種子。開展志愿服務課程。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社區、兒童福利院等地進行志愿服務,由社區為孩子頒發活動嘉許狀,充分肯定孩子的勞動成果。
5.主題活動評價與傳統節日文化課程評價相結合。學校利用傳統節日,寒暑假等節假日,開展勞動教育主題活動。如元宵節開展做燈籠的手工制作活動;端午節舉行《粽香端午》的主題班會,邀請家長義工到課堂與孩子一起學做粽子等。學校在每個寒假布置“優秀傳統文化在我身邊”寒假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感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價值理念。開學后組織一次主題中隊會,集中展示評價學生的勞動實踐成果。
6.學生創新能力評價與學校課程教育評價相結合。“尚志多元課程”是學校的特色課程。為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特長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多元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興趣特長,培養他們健康快樂的性格、積極向上的心態,學校在2017年啟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尚藝志趣”課程:以課堂超市的形式,課程設置分為校級和年級兩類,設置了體藝、勞動、傳統文化、學科四大類的五十多門課程,讓學生自由選課,走班上課,全校全員參與,每周星期五下午3:20—4:20,為全校多元課程活動時間。多元課程以“學習訓練—成果展示—綜合評價”的完整體系成為學校綜合成果展示的核心課程,展現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尚藝志趣”課程的豐碩成果。
(二)“五大活動”式主題活動評價
1.“勞動教育實踐周”主題活動評價。根據江門市中小學校勞動教育周活動的通知,教育和引導學生會勞動、愛勞動,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每年的5月份在全校開展勞動教育周主題教育活動。召開一次勞動教育主題班會,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有關闡述、積極宣講各行業涌現出來的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等先進事跡。開展一次家庭勞動實踐,各中隊利用五一假期開展“小手拉大手——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活動。學生在假期與父母共同開展美食烹飪、花草種植、清潔衛生等活動,增進子女父母感情。各班在校內開展一次集體勞動,包括走進學校的“紅領巾勞動實踐基地”,對各班的責任田進行管理;開展“美麗校園清潔有我”大掃除活動;舉行“廢物利用變廢為寶”手工制作比賽等。舉辦一次勞動成果展示評價,在勞動周教育活動中安排了“變廢為寶”的勞動展評活動,同學們利用家中的快遞盒、塑料瓶等制成了一件件精致的藝術品。選樹一批新時代學生勞動標兵,各中隊結合隊員在勞動周的表現,各班評選學校的“勞動積極分子”。
2.“學做家常菜”特色活動評價。學校開展的“感恩父母,向媽媽學做家常菜”勞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是學校勞動教育的特色活動和品牌項目。活動先組織全校學生參加菜譜設計和做菜小視頻評比,在全校掀起“大家齊做家常菜”的勞動氛圍,進入決賽的同學參加學校舉行的“學做家常菜,大家一起來”學生廚藝大比拼活動。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學會做家常菜,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愛勞動的意識和習慣;體會父母的辛勞,學會體貼父母。
3.“小手拉大手”公益勞動評價。通過“小手拉大手,創文一起走”的活動形式,開展“文明宣傳進社區”的公益勞動、“環境整治大行動”,助力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學校還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社區、兒童福利院等地進行公益勞動,積極參與“新會師生同心抗疫”系統公益勞動,錄入義工服務時數。
4.“戶外勞動”力行活動評價。充分把握勞動教育的實踐性,整合家校社資源,積極建立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的協同實施機制,形成共育合力。一是職業體驗活動。組織學生到政府部門、社區等進行職業體驗,為學生未來的人生規劃播下種子。二是地方特色體驗活動。讓孩子實踐體驗新會魚燈的制作、采摘新會柑、制作柑普茶、葵藝手工等,感受工匠精神,形成追求勞動創新的精神。
5.“科技制作”手工活動評價。注重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在尚志多元課程開設“科技制作班”(分為中年級班和高年級班),在學校營造濃厚的科學探究和創新實踐氛圍。課程上,孩子們開展了各類科技手工制作活動,通過動手制作,探索科學奧妙,在活動中浸潤,在實踐中探究,在展示評價中感受勞動帶來的成就感,拓寬學生課外學習領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為豐富勞動教育評價的方式,學校還設計了各種徽章,設立“自理小能手”“環保小衛士”“烹飪小能手”“護綠之星”“勞動小達人”“勞動創造獎”等獎項。每學期期末,學校都有總結性評價,對數據進行科學分析,通過評價引領的方式,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都重視起來,對學生進行表彰,學生們的勞動課程表現體現在“綜合素質評價報告”中,激發學生的勞動積極性,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二、工作成效
在落實“雙減”政策的過程中,實施好勞動教育,就是為孩子成長賦能,就是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賦能。勞動教育評價要回歸育人初心,聚焦學生勞動素養提升這一根本目的,推進階段遞進式勞動評價體系,通過全方位、多角度衡量學生在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情感和勞動品質等方面的具體表現,用心、細心發現和發展學生的良好勞動素養,給予學生正面引導,激勵學生在辛勤勞動、出力流汗中體悟“勞動最光榮”的道理,營造良好的育人生態。
專家點評:
該案例以學生為育人中心,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把握勞動教育的實踐性來整合家校社三方資源,積極建立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的協同實施機制,堅持勞動知識技能學習與勞動價值觀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勞動素養發展狀況教師評價與生自評他人評相結合、實踐活動成效多元評價相結合、主題活動評價與傳統節日文化課程評價相結合、學生創新能力評價與學校課程教育評價相結合,逐步形成“遞進式多維評價內容、覆蓋式多樣評價方法、階梯式多元評價主體”的勞動評價體系,把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自然融入到學生的成長中,營造出良好的育人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