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云南省教育廳于2025年4月—5月組織申報勞動教育典型案例,經學校申報、材料初審、專家評審等環節,遴選出5個小學組、5個中學組、10個大學組勞動教育典型案例,予以展示。
“美勞共融”育人模式創新實踐
文山學院立足邊疆民族地區實際,構建了“專業賦能+文化傳承+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體系。發揮美術與設計專業優勢,將壯族苗繡、阿峨版畫等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特色勞動教育資源,創新打造“美勞共融”育人模式。
“1245”勞動教育實踐體系的實踐與創新
云南師范大學地理學部構建了“1245”勞動教育實踐體系,通過打造“鋤禾筑夢”勞動教育輔導員工作室“1”個勞動教育平臺,融合線上線下“2”種模式,推動家校社生“4”方協同和實施“勞動+思政教育”“勞動+專業教育”“勞動+志愿服務”“勞動+就業教育”“勞動+文化建設”“5”條路徑,強化勞動教育的思想內涵與育人價值。
勞動教育貫通式育人體系構建
云南中醫藥大學依托中醫藥特色學科專業優勢,在“1+N”特色中醫藥勞動實踐基礎上,系統構建了“三階遞進、四課融合、五育融通”勞動教育貫通式育人體系,形成不同學生各有收獲、不同年級各有側重、不同專業各有特點、不同學院各有措施的學段銜接、知行合一的勞動教育貫通培養機制。
構建“1245常態化”勞動教育體系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構建“1245常態化”(一引導兩陣地四載體五保障)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在校黨委統籌指導下,打造校內和校外兩大陣地,堅持“項目+”校內實踐載體、“主題+”校外實踐載體、“學科+”課堂實踐和“活動+”育人實踐,強化制度、師資、理論、課程、經費五大保障,實施勞動過程積分制、突出育人實效。
積分管理+項目驅動,特色育人新模式
云南理工職業學院積極與村委會和基地對接,建立3個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將勞動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結合,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導向,發揮學生在生態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電商銷售等領域的重要作用,創新推行“積分管理+項目驅動”特色育人模式,形成“以分促學、以分促行”的長效激勵機制。
特殊職業教育,勞動育人創新與實踐
云南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創新性開發勞動教育與職業技能貫通培育教學體系,在課程建設、實踐活動、課證融通等方面逐步探索,不斷優化完善“勞育賦能,融合共進”的特殊職業教育勞動育人模式。建立校外勞動實踐基地開展研學活動,持續推進“1+X”課證融通,形成多級聯動的勞動教育專業團隊。
全鏈條勞動教育,體系賦能學生全面發展
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以“五育融合”為核心理念,將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深度融合,編著《高職勞動教育實務》教材,實施“專業+勞動”項目制教學,構建“全鏈條”勞動教育體系,涵蓋了課程教學、主題活動、實踐基地等七大模塊。
“三體三聯”勞動教育,新模式的實踐探究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在“雙高計劃”背景下,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創新性地提出“三體三聯”勞動教育新模式,通過打造課程體系、實踐體系、協同體系“三個體系”,聯合校企、校地、校家三方力量,通過共享實訓基地資源、共同參與社會服務、聯合開發勞動素養評價標準等方式,共同推進勞動教育的深入實施。
“烏蒙工匠精神”引領的勞動育人生態
昭通學院立足“烏蒙工匠精神”,構建“雙擎驅動·三維賦能”勞動育人生態。通過“全域實踐+綜合評價+精神引領”三維賦能,建立“校園—專業—社會”三圈層實踐體系,完善勞動素養測評機制,并依托工匠宣講、雛鷹工匠培育傳承工匠精神。同步落實制度、督導、安全三重保障,構建校校聯動、產教融合、社會服務協同育人網絡。
“三層次五維度”勞動教育綜合育人案例
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將“求知學藝,明理做人”的校訓精神融入勞動教育,構建“學生個人勞動素質養成+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專業實訓勞動培養”三個層次勞動教育教學體系和“五維度”勞動教育模式,即勞動+生活技能、勞動+鄉村振興、勞動+國際交流、勞動+非遺傳承、勞動+社區服務,以點帶面綜合提高學生勞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