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推進區域勞動教育成效,展示勞動教育的成效,2025年4月26日,杭州市“創建區域勞動教育模式,推進勞動教育扎實開展”中小學勞動教學研討活動在余杭區杭州英特外國語學校小學部成功舉辦!來自全市的120余名教研員、骨干教師齊聚一堂,共話勞動教育新篇章!
活動亮點速覽
01開幕式·文化啟航
杭州英特外國語學校小學部的孩子們以《春日》合唱、《云徑茗翩》舞蹈暖場,活力四射!體現春暖花開,勞動采茶的快樂。
金成教育集團小學總校長、英特外國語學校小學部校長郎明仙對全市勞動教師的到來表示歡迎。并介紹了英特小學通過“寬基礎、大課群、重體驗”的課程體系和五大特色行動,探索新時代教育治理模式。預祝本次活動圓滿舉辦。
杭州市余杭區教育發展研究學院院長、副書記王書力在活動致辭中表示,余杭區依托5000余年良渚文化與徑山文化等深厚底蘊,打造“文化沃土”與“勞動高地”融合的教育特色。區域立足“五育并舉”,推動勞動教育與傳統文化、現代發展深度融合。作為“杭州新中心”,余杭以“融合發展”為核心,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賦能新時代人才培養,彰顯“余杭好教育”的實踐成果與時代擔當。
02工作坊·技能碰撞
14個特色勞動工坊齊開放!勞動教育不僅需要理念引領,更需要躬身實踐。以“非遺傳承”為根脈,以“跨學科融合”為創新引擎,讓傳統技藝與現代智慧激情碰撞,開啟勞動教育新體驗。
03課堂觀摩·教學示范
金成外國語小學的方羅億使用AI技術使英特小學的小書童“艾小語”動起來,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結合“紙飛機工程師”情境導入,培養學生折紙技能、專注力及解決問題能力,樹立勞動成就感。
瓶窯一小的蔡鈞雷老師結合AI評價與拓展任務,設計多功能儲蓄罐,融合德育與勞動實踐。在動手制作儲蓄罐過程中,融入金錢觀與理財意識教育。
鳳凰小學的胡應老師以艾小語運動會后為同學送涼風作為真實情景導入,促進學習馬達結構與電路連接,制作簡易小風扇。結合故障探究與改進,強調安全規范操作。
英特小學的魏敏華老師創新勞動材料,使用電動縫紉機制作個性化布袋,融入環保理念。以校園IP“艾小語”為任務驅動,結合裝飾設計與作品展示,增強實用性。
綠城育華親親學校的王琴老師連接余杭非遺館傳統文化主題活動,通過“服裝設計展”這一任務驅動,融合傳統藍染工藝與現代審美情趣,在傳承非遺技藝的同時,將棉布設計成人們日常生活的立體服裝作品,展示了平面圖形到立體呈現的轉變。
閑林小學錢杭婧老師執教的《粽情端午樂在社區》一課中巧妙融合勞動教育與傳統文化,帶同學們走進端午美食的奇妙世界。“粽情綿延承新”環節引入AI賦能,探索優化包粽技藝的新方法,傳承了端午文化。六節課覆蓋低年級到高年級,從簡單手工到復雜工藝,逐步提升勞動技能與綜合素養。課程設計注重情境化、趣味性,融入傳統文化、科技工具和跨學科理念,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思維及勞動價值觀。
04專題論壇·智慧共享
余杭區良渚杭行路小學茹國強校長分享學校構建了涉及多領域的“小行家”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豐富學習體驗。在團隊協作方面,教師們跨學科合作,共同研發課程,分享經驗,提升教學質量。
金成外國語小學鄭芳老師分享了將“匠人精神”融入日常勞動課程的實踐,讓每一寸教育土地都綻放匠心之花!教師如同園丁,而勞動教育的土壤更需要匠心培育。深耕一方沃土,方能孕育萬千生機。
英特外國語學校小學部張影老師,基于非遺傳承介紹了英特小學的勞動特色創建,使大家感受傳統文化在勞動教育中的新生。勞動教育不僅是耕耘土地,更是傳承文化的根系。學校通過特色活動如風箏節等傳承非遺文化。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勞動中流淌的文明基因。
閑林中學陳建鴻老師分享了勞動教育的生命力更在于扎根現實土壤。項目化學習,正是連接勞動與學科的橋梁——它以真實問題為土壤,以跨學科實踐為養分,讓知識在勞動中抽枝展葉,讓技能在協作中開花結果。
余杭區教育發展研究學院勞動教研員張自恒老師與大家探討了如何從學校實踐到區域共建,介紹余杭區勞動教研頂層設計的支撐。構建可持續的教研生態,讓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分享了現行的余杭區勞動教研機制的培育策略,為我們勾勒勞動教育的協同發展藍圖。
活動最后,杭州市基礎教研室林杰老師做活動總結,對英特小學以及余杭區在勞動教育實踐中的探索表示肯定,未來教師、學校、區域還需共同努力,深耕勞動教育領域,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身心健康發展。